在这世间,买房似乎成了许多人的终极归宿。辛劳一生,攒下几个钱,谁不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安稳之所?然而,安稳二字,往往只存在于人心的幻想之中。王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。
2017年,他花光了半生积蓄,购下了一套自以为能带来宁静的房屋。那是一处一梯两户的板楼,格局简单,远离喧嚣,本该是他从此安心立命的地方。可惜,世事总喜欢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,激起难以平息的涟漪。
刚入住时,王先生只觉得满足,心想自己终于不必蜗居在小小的旧屋。可他很快便觉察到一些古怪。小区里的老人,总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,仿佛他搬进来的,不是一位寻常住户。起初,他还以为是衣着不得体,或是面孔与他人相似。可日子久了,那些目光并非针对他本人,而是朝着他家对门的房子射去。
展开剩余63%困惑之下,他终于鼓起勇气拦住一位大爷,低声求问缘由。大爷叹了口气,甩下一句话:“你家对门住的不是人。”这一句话,犹如晴天霹雳,让王先生心头一紧。难道说,自己苦心挑选的住所,竟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?
他起初不信,便偷偷守在家中,用猫眼窥探。直到节日里,他亲眼看见一群人手提鲜花与贡品,走进了对面的屋子。门窗紧闭,灯火通明,屋内摆放的不是家具,而是牌位与遗像。至此,真相才彻底揭开——那并非寻常住宅,而是一间骨灰房。
王先生气愤不已。毕竟,谁愿意日日夜夜与这样一个邻居为伍?有人或许会说,若是不信鬼神,又何必多虑?然而事情并不只是心理层面的恐惧。骨灰房的存在,意味着他从此失去一个正常的邻居,意味着房产的价值将被压低,甚至可能卖不出去。再加上无人看护,安全隐患也难以消除。
他找到房主林先生,想要好好交涉。不料林先生却理直气壮,说这是自己的房产,要怎么用就怎么用。当初购房,便是打算将其装修成“廉价公墓”,既省钱又省事。王先生一怒之下告上法庭,却被驳回:私人财产,理应自由处置。唯一能算得上是依靠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在这里也显得模糊不清。
无奈之下,王先生只能认命。他唯一的出路,便是尽快卖房,另觅他处。
其实,这样的事并非孤例。各地皆有把住宅改作骨灰房的情况。原因说到底,不过是生者无奈。墓地价格高昂,租期又短,不少家庭无力承担,只能寻求这种“折中”的方式。至于是否扰了邻居的安宁,他们顾不上,也未必想得到。
世间的矛盾,大抵如此——生者求一份安身,逝者求一份清静。若制度不予解决,个体只能彼此为难。
愿未来的社会,能在生死之间找到更妥善的平衡,让活着的人安居,让离去的人安息。愿每一位像王先生一样辛苦打拼的人,都能真正住进一个心安之所。
发布于:山西省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